放射性肠炎(radiationenteritis)是盆腔、腹腔、腹膜后恶性肿瘤经放射治疗引起的肠道并发症。分别可累及小肠、结肠和直肠,故又称为放射性直肠、结肠、小肠炎。在早期肠粘膜细胞更新受到抑制,以后小动脉壁肿胀、闭塞,引起肠壁缺血,粘膜糜烂。晚期肠壁引起纤维化,肠腔狭窄或穿孔,腹腔内形成脓肿、瘘道和肠粘连等。
(一)发病原因 一般认为,短波长和高频率的X线或γ射线照射有足够能量使吸收射线的组织产生离子化,后者产生带电荷的分子或原子,进而引起活细胞的损伤。过去使用的千伏X线外照射常损伤皮肤,而近代使用的高能射线虽损伤皮肤较轻,但是损伤肠道的危险性有所增加。随着经验的积累,人们认识到,放射性肠道损伤,尤其是结肠和直肠损伤,...
放射性结肠炎可以发生在放疗的早期,也可以发生在放疗完成之后,甚至可以发生在放疗完成后数月乃至数年。 1.早期症状急性放射性结肠炎的临床症状最早可在放疗开始后数小时或几天内出现,但大多数病人要等到照射30~40Gy时才会出现症状。早期症状主要由于放射线对小肠或结直肠损伤诱发的胃肠道反应引起,常见的症状有恶心、呕吐、...
钡剂检查小肠,可见病变常以回肠末端为主。充钡时,可见管腔不规则狭窄,并因粘连而牵拉成角,形成芒刺样阴影,肠壁增厚、肠曲间距增宽。也可见肠腔结节样充盈缺损,与炎性肠病相似。排空时小肠正常羽毛状粘膜纹消失。近年来用肠系膜血管造影有助于发现小血管病变。对于放射性肠炎的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有一定意义。 小肠吸收功能的测定:...
放射性肠炎的晚期表现和癌肿的复发与转移需作X线钡剂检查、肠系膜血管造影、内窥镜检查、活组织检查以资鉴别。在鉴别诊断时应考虑其他疾病,如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Crohn病、肠结核、肠道脂代谢障碍综合征(Whipple)等。 1.溃疡性结肠炎 无辐射病史,病理检查可见隐窝脓肿可资鉴别。 2.伪膜性肠炎 患者无放射性...
放射性肠炎引致的并发症主要有肠狭窄和肠梗阻,慢性放射性肠粘连,肠狭窄常发生不全性、甚至完全性肠梗阻。大剂量照射所致小肠或结、直肠可出现溃疡甚至穿孔,从而导致直肠阴道瘘、直肠膀胱瘘或回乙结肠瘘,胃肠道溃疡和穿孔。已有大量的数据表明人接受放射线可以致癌,实际上可将其描述为一把“双刃剑”,因其既是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同时...
宫颈癌镭疗时,镭置器应充分固定,避免移位,勿向阴道后壁倾倒,外照射时盆腔二照射间距不少于4~6cm,镭疗次数由3~4次转为2次为佳,有采用后装治疗机,设计特制直甩撑开器,可使直肠前壁和阴道容器分离1.5厘米,以减少直肠射线的照射量,有放射性直肠炎表现者应暂停放疗并行其他治疗。 据报道在放射治疗前给予某些药物如硫氢...
(一)治疗 西医治疗方法 减少放射性损伤的一般治疗方法有,应用抗生素、服用阿司匹林抑制黏膜分泌前列腺素、中和胰腺分泌液和在放疗期间应用要素饮食等。正确掌握照射剂量和技术,照射时将病人放置适当体位,使小肠离开盆腔,是防止肠管放射线损伤的最可靠方法。 外科医师应与放疗科医师通力合作,减少正常组织对放射线的暴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