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由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引起,其中病毒感染是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常见原因。其特点是外周血小板显著减少,骨髓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临床以皮肤黏膜或内脏出血为主要表现,严重者可有其他部位出血如鼻出血、牙龈渗血、妇女月经量过多或严重吐血、咯血、便血、尿血等症状,并发颅内出血是本病的致死病因。
(一)发病原因 能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病原体。 (二)发病机制 感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机制随病原体和感染的严重程度的不同而不同。总的来说,致病的可能机制有:①巨核细胞直接受损,产生血小板减少;②病原体直接破坏或消耗血小板,血小板生存时间缩短;③免疫介导血小板破坏。 1.病毒在小儿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感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出血症状一般较轻,有时没有出血症状,但是,也有病毒感染,如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可导致血小板明显下降,出现严重的出血症状。起病急骤,可伴发热、畏寒、怕冷,突然发生广泛严重的皮肤黏膜出血。皮肤出血表现为全身瘀点或瘀斑,密集色红,以四肢及易于碰撞部位多见,严重者可融合成片甚或形成血肿...
1.外周血血红蛋白、红细胞正常、白细胞可增加或降低。血小板数目一般中度或轻度下降,严重时可以低至(10~20)×109/L。 2.骨髓检查巨核细胞减少或缺如,也可以增多或正常,随病因和发病机制而异。 根据病情、临床表现、症状体征选择做病原学检查及X线、B超、生化及脑脊液等检查。
1.急性型ITP起病前1~2周常有病毒感染史。起病急骤,可伴发热、畏寒、怕冷,突然发生广泛严重的皮肤黏膜出血。皮肤出血表现为全身瘀点或瘀斑,密集色红,以四肢及易于碰撞部位多见,严重者可融合成片甚或形成血肿,鼻、齿龈出血也较为常见,还可伴有胃肠道、泌尿系出血等,颅内、脊髓及脑膜出血较少见,但如见有口腔、舌大片紫斑或血疱...
感染不能积极控制可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而危及生命。 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大量促凝物质入血,凝血酶增加,进而微循环中形成广泛的微血栓。微血栓形成中消耗了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强,导致患者出现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和溶血性贫血等临床表现,这种病理过程被称为DIC。
避免或减少细菌及病毒感染。预防感冒,密切观察紫斑的变化,如密度、颜色、大小等,注意体温、神志及出血情况,有助于了解疾病的预后和转归,从而予以及时的处理。避免外伤,出血严重者须绝对卧床休息。慢性患者,适当参加锻炼,保持心情愉快,饮食宜细软,如有消化道出血,应进半流质或流质,忌食烟酒辛辣刺激之物。斑疹病痒者,可用炉甘石...
感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医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 1、血热妄行症状:皮肤出现紫色瘀点或瘀斑,或伴有便血、尿血或发热,口干、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多见于本病早期或急性型。 治疗方法: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方药:清营汤合+灰散加减 2、阴虚火旺症状:紫癜较多,时发时止,颧红,心烦,口渴,手足心热,或潮热,盗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