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当前位置:首页 >> 数据中心 >> 疾病库 >> 寒冷性脂膜炎
寒冷性脂膜炎
疾病概述
  寒冷性脂膜炎(coldpanniculitis)由于寒冷、血运不良直接作用致脂肪组织损伤,引起皮下脂膜炎,表现为皮下结节或斑块。1941年Haxthausen描述其发生特点。
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可能与皮下脂肪组织中饱和脂肪酸含量过多,熔点增高有关。成人多见于冻疮或着紧衣裤而致血循环不良,见于部分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和冷纤维蛋白原增高症者。  (二)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不明确。有人认为可能与婴幼儿皮下组织中的脂肪酸水合程度较成年人高,更容易固化有关,但此学说不能解释成年发病者。亦有人认为这是机...
主要症状
  本病主要为境界清楚的皮下结节或斑块,表面温度降低,颜色为青红色或青紫色,质地较硬,有触痛。主要发生在面颊部,在大腿外侧、臀部、下腹等处也可发病,亦有报道冬季在冷水中游泳后发生于阴囊者。发病后如马上祛除寒冷因素,结节多于2周内逐渐软化消退,不留疤痕及痕迹。  主要依靠病史和临床特点,结合组织病理可以诊断。
疾病检查
  一般无异常发现。暴露部位如面部和四肢等处出现皮下结节,直径2~3cm,也可增大或融合成斑块,质硬、有触痛、呈紫绀色,可逐渐自行消退而不留痕迹。主要病理变化为急性脂肪坏死。  组织病理:脂肪坏死,血管周围及局部可有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浸润,以后脂肪细胞破裂融合成囊状结构。主要病理变化为急性脂肪坏死。
鉴别诊断
  应与结节性发热性非化脓性脂膜炎相鉴别:结节性发热性非化脓性脂膜炎又称韦伯-克里斯琴二氏病。是原发性小叶性脂膜炎,病因不清。患者以女性居多。临床上为反复发作的皮下结节,直径约2~3cm左右,表面红,有压痛,见于躯干及四肢,以下肢为多见。结节经数周或数月后逐渐消退,但不时又有新结节单个或成批出现。成批出现时常伴有不同程...
并 发 症
  寒冷性脂膜炎可伴有体温低、皮下结节或斑块,表面温度降低,颜色为青红色或青紫色,质地较硬,触之质地较硬。可伴有轻度的痒感和疼痛感,严重者可出现溃破。  体温低于正常:见于休克、大出血、慢性消耗性疾病、年老体弱、甲状腺机能低下、重度营养不良、在低温环境中暴露过久等。
疾病预防
 年轻女性成寒冷性脂膜炎重要患者人群,平时应注意保暖和避免受冷,这对于婴幼儿尤其重要。冬天,年轻女性流行“打底裤”配雪地靴。但其实“打底裤”很薄,并不能抵御严寒;而且紧紧包裹腿部,会影响皮肤的血液循环,使血液血流变缓。爱美女性冬季尤其需要保暖,不能为了美吃得少,穿得也少。发现疾病,及时纠正不良习惯,积极治疗是关键。
如何治疗
  (一)治疗  注意保暖和避免受冷,这对于婴幼儿尤其重要。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Aroni(1998)报道1例成年女性患者用四环素治疗有显著疗效,且有预防复发的作用,但14岁以下的患者禁用。  (二)预后  结节多于2周内逐渐软化消退,不留疤痕及痕迹。
0.311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