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又称出血性紫癜(purpurahemorrhagica),坏死性紫癜(purpuranecrotica),坏疽性紫癜(purpuragangrenosa)。本病是一种非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以突然发生的对称性大面积触痛性瘀斑为特征。病因未明,病情险恶,常易致死,是急性感染性疾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
(一)发病原因 病因未明,可能与细菌和病毒感染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有关。最常发生于儿童感染的恢复期,如猩红热、链球菌性咽炎与扁桃体炎、脑膜炎球菌性脑膜炎、水痘、麻疹、传染性肝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败血症、粟粒性结核与斑疹伤寒等。但是,也可没有前驱疾患。 (二)发病机制 由于高热、微小梗死性血栓、毒素、脓毒...
小儿为主。在各种细菌、病毒感染后2~4周发生,发病迅速,病情险恶,多数致死。常发生于下肢,而臀、躯干和面部偶也可累及。呈对称分布。为大片触痛性淤斑。倾向融合,在瘀斑上可有出血性大疱和凝固性坏死,边缘与正常皮肤分离,基底与皮下纤维组织粘连,表面覆以厚黑痂,后者不易剥离。有时可造成肢端缺血性坏疽而需截肢。常伴高热、寒战...
暴发性紫癜检查项目: 凝血时间、血液检查、白细胞计数(WBC)、血浆凝血酶检测、血小板计数(PLT)。 血小板正常或减少,贫血,白细胞增多,出凝血时间延长,凝血酶,凝血酶原,凝血激酶等各种凝血因子消耗,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阳性。 血浆凝血酶检测正常值: 血浆凝血酶调节蛋白活性检测活性水平为16μg/L。 血...
需与产后意外并发的去纤维蛋白综合征(defibrinationsyndrome)某些蛇毒伤相鉴别。还应与过敏性紫癜相鉴别,后者是散在隆起性出血性丘疹或瘀斑,常伴关节与腹部症状,故可资鉴别。 1.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intravascularcoagulation,DIC)是一种发生在许多严重...
有时可造成肢端缺血性坏疽。产后意外可并发的去纤维蛋白综合征(defibrinationsyndrome)。 1.组织坏死后因继发腐败菌的感染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呈现黑色、暗绿色等特殊形态改变,称为坏疽(gangrene)。 2.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intravascularcoagulati...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学教授Schlievert等在4月1日出版的ClinInfectDis(2005?40?941)上报告了一种新出现的致死性疾病:葡萄球菌性暴发性紫癜。该病患者表现为在呼吸道感染康复过程中,突然发生病情恶化,病人多死于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研究者称,在过去5年发现的12例该病病人中,仅2例生存...
暴发性紫癜西医治疗方法 1。病因治疗 针对各种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必要时及时切除坏死灶。 2。支持疗法 可输注新鲜血液或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 3。全身疗法 (1)抗凝剂:肝素钠可抑制凝血的连锁反应,从而抑制血管内血栓形成。剂量100U/kg,静脉注射,每4小时1次,并调整剂量使凝血时间维持在25~30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