颚口线虫病(gnathostomiasis)是我国较为少见的一种蠕虫蚴移行症,病原体为棘颚口线虫(Gnathostomaspinigerum)的第三期幼虫。临床上以移行性皮下肿块、血液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特点。此外,棘颚口线虫的第三期幼虫还可侵犯深部组织和器官,如脑、肺、眼、肝、肾等,引起内脏棘颚口线虫蚴病。
(一)发病原因 棘颚口线虫的成虫呈鲜红色,稍透亮,有光泽,雄虫长度为11~25mm,雌虫较长,为25~54mm,呈圆线状。头部呈半球形,表面有4~8圈小钩,颈部狭窄,体前半部和近尾端有许多小皮棘。成虫寄生在终宿主猫、狗的胃黏膜内,形成肿块,从粪便中排出虫卵。虫卵呈椭圆形,大小为40μm×70μm,较小的一端有帽状...
患者于感染24~48h后可出现低热,全身乏力,荨麻疹,恶心,呕吐,上腹部疼痛等症状。按棘颚口线虫蚴在人体内移行的部位差异可分为皮肤颚口线虫病和内脏颚口线虫病两种临床类型。 1.皮肤颚口线虫病大多在感染后3~4周幼虫在皮下组织中移行,产生症状与体征。最常见的体征是局部皮肤出现移行性肿块,可呈间歇性出现。每次出现可持...
外周血液白细胞总数轻度增多,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常明显升高。皮下肿块组织活检病理检查为嗜酸性肉芽肿。若能发现棘颚口线虫蚴则可明确诊断。以棘颚口线虫第三期幼虫作为抗原,用ELISA等免疫学方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有助于本病诊断。然而,免疫学研究已发现棘颚口线虫蚴与广州管圆线虫蚴有部分交叉免疫原性。 用眼裂隙灯检查可...
本病需与下列疾病作鉴别诊断。 1.广州管圆线虫病发病前有进食未煮熟的淡水螺史,较常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常以持续性头痛、全身酸痛、食欲下降、恶心、呕吐、精神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头痛剧烈而脑膜刺激征则常较轻。部分患者可出现发热、皮疹、局部皮肤痛觉过敏、胸痛,以及表情淡漠、肢体瘫痪、病理反射、视力减退、脑神经损害征、...
棘颚口线虫蚴穿破皮肤可继发细菌感染,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可致癫痫、肢体瘫痪和脑疝等,进入眼球可发生眼底出血、玻璃体混浊、视网膜剥离和失明等。1.阵发性脐周疼痛、消化不良、消瘦、发育缓慢、记忆力减退,可能患有蛔虫病、鞭虫病。2.经常感觉异常夜间为甚,睡眠不安、多梦。3.腹痛、腹泻每日达5次左右,带有腥臭味,且有暗红色黏液...
预防的重点是不吃生的或未煮熟的淡水鱼、鳝、龟、蛙等肉类,以及鸡、猪肉类。取决于侵入体内的寄生虫数量和毒力以及寄主的免疫力。侵入的虫体数量愈多、毒力愈强,发病的机会就愈多,病情也较重。寄主的抵抗力愈强,感染后发病的机会就愈小,即使发病,病情也较轻;寄生虫病发病的过程是寄主与虫体相互斗争的结果。病理变化主要包括虫体对寄...
(一)治疗 1.支持及对症治疗严重病例,如脑颚口线虫病患者,当发生颅内压升高时,应及时应用20%甘露醇注射液快速静脉滴注,必要时加用呋塞米、肾上腺皮质激素,以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的发生。 2.病原治疗用阿苯达唑治疗有良好效果。成人剂量为400mg/次,2次/d,口服,疗程3周。于疗程的第2周,棘颚口线虫蚴受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