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咬热(rat-bitfever)原系鼠类传染病,为鼠类或其他啮齿动物咬伤所致的急性传染病。病原体为小螺菌和念珠状链杆菌二种。由小螺菌所致者有回归型高热,局部硬结性溃疡,淋巴结炎及皮疹等。
(一)发病原因 小螺菌鼠咬热(spirillaryrat-bitefever)由小螺菌感染引起。现代医学对该病的认识始于1831年。1839年由Elives报告3l例,1887年Carter在印度家鼠血中首先发现了小螺菌病原体。1925年日本二木等人从该病患者局部肿大的淋巴结中亦发现此菌,分泌物注射大鼠致其发病,...
潜伏期1~30天,平均14~18天。 起病常常在已愈的原咬伤处又出现疼痛,肿胀发绀以至坏死,可形成水疱,其上覆以黑痂,下面逐渐形成硬结下疳样溃疡。局部淋巴结肿大,有压痛,常伴有淋巴管炎。同时有寒战高热,体温可迅速上升达40℃以上。在体温上升时伴有头痛,全身乏力、肌痛、关节痛。尽管关节疼痛,但无关节腔渗液。严重者可...
1.一般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计数(10~20)×109/L,中性粒细胞左移,偶见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可有中至重度贫血,血沉增快,尿中可出现蛋白、红细胞和(或)白细胞。其中约50%患者梅毒血清反应呈阳性。 2.病原学检查动物接种分离病原菌,采取症状明显期患者血液、伤口渗出液或淋巴结穿刺液0.25ml接种小白鼠、豚鼠的腹...
应考虑与念珠状链杆菌鼠咬热、疟疾、回归热、斑疹伤寒、钩端螺旋体病等鉴别。 1.鼠咬热(ratbitefever)是因家鼠和其他啮齿类动物咬伤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2.疟疾是疟原虫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传染病,经疟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不同的疟原虫分别引起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及卵圆疟,本病主要表现为周期...
心内膜炎、脑膜炎、心肌炎、肝炎和肾小球肾炎、贫血、附睾炎、胸膜渗出和脾肿大。 1.心内膜炎(infectiveendocarditis)是指由病原微生物直接侵袭心内膜而引起的一种炎症性疾病,常累及心脏瓣膜,也可累及室间隔缺损处、心内壁内膜或未闭动脉导管、动静脉瘘等处。心内膜炎可由细菌、霉菌、立克次氏体及病毒致病。...
1.因小螺菌感染是通过大鼠或偶尔通过小鼠咬伤机体所致。所以灭鼠是最重要的措施,防止被鼠或其他动物咬伤。与鼠有接触的实验工作人员应注意防护,戴手套。万一被咬伤除局部治疗外,应立即注射青霉素预防。 2.饭前、便后洗手也是减少经“粪-口”途径传播的方法。如果是亲人感染幽门螺旋杆菌时,应暂时采取分餐,直至完全治愈,尽量采取分...
(一)治疗 1.病原治疗小螺菌对青霉素极其敏感,剂量为青霉素40万~80万U/d,分2次肌内注射,疗程为7天。用药后易发生赫氏反应,应引起注意,宜从小剂量开始。如疗效欠佳或有并发症者,如心内膜炎,剂量应加大为1200万~1500万U/d,疗程为3~4周。如对青霉素过敏可选用链霉素、红霉素、头孢菌素类等。 2.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