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状病毒性胃肠炎(rotavirusgastroenteritis)是由轮状病毒(rotavirus)所致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病原体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主要临床表现为急性发热,呕吐及腹泻。病程大多较短。是腹泻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可发生流行或大流行。本病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常由A组轮状病毒引起,发病高峰在秋季,故名“婴儿...
(一)发病原因 轮状病毒属于呼肠病毒科,为双链RNA病毒,直径约为70nm,呈球形。电子显微镜下轮状病毒有独特的形态,如车轮状,故名。其两层外壳包裹着中心的蛋白核心,外层壳体呈轮缘状,环绕核心基因编码蛋白。Vp1~Vp7及五个非结构蛋白(NSPI~4)。单层外壳的颗粒是不完整病毒,没有传染性。 根据衣壳蛋白组特...
临床表现 1.婴幼儿患者 潜伏期为24~72h,起病多急,呕吐常为首发症状,伴有腹泻1天数次不等,多为大量水样便,黄绿色,有恶臭,可有少量黏液,无脓血。可呈假性霍乱腹泻。患者有低热,很少超过38℃。发病初期多数伴有流涕,喷嚏与轻咳。半数以上的患儿有不同程度的脱水与酸中毒,可因严重脱水,病情在数小时内恶化而死亡。一...
1.常规检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多数正常,少数略为增多,细胞分类中可有淋巴细胞增加。粪便检查:外观为黄色水样稀便,无黏液脓血,镜检多无异常。 2.粪便中病毒、病毒抗原检测电子显微镜检测粪便中的病毒:电子显微镜通过典型形态的观察作出特异性诊断,其阳性率可达90%。本法快速准确,但设备昂贵,操作要求高,故多用于流行病学...
1.细菌性肠道感染 细菌性肠道感染多发生在夏秋季,体温多升高,可达39℃以上,腹痛、腹泻明显,开始为稀便2~3次后转为黏液脓性便,或黏液脓血便,有里急后重,左下腹压痛,血白细胞多升高,粪便镜检有大量红、白细胞,大便培养可检出痢疾杆菌、空肠弯曲菌等。 2.与诺瓦克病毒、肠腺病毒等感染的鉴别 临床表现及一般实验室检查...
少数并发肠套叠、胃肠出血、过敏性紫癜、Reye综合征、脑炎、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DIC(弥漫性血管内凝血)、ALT(丙氨酸转氨酶)升高等。急性胃肠粘膜病变是指人体在应激状态下(患者受到各种重大手术和创伤、烧伤、脑血管意外、多器官衰竭、心肌梗塞及应用激素及非甾体抗炎镇痛药物的强烈刺激),胃肠道粘膜发生急性粘膜糜烂、出...
切断传播途径是本病预防的重点。 1.管理传染源应早期发现患者及隔离患者。对密切接触者及疑诊患者实行严密的观察。 2.切断传播途径加强饮食、饮水及个人卫生,做好患者粪便的消毒工作:防止饮用水源和食物被污染。医院要严格做好婴儿区及新生儿室的消毒工作。如大便不能自控的小儿,应限制其进入日托或学校。 3.接种免疫轮状...
(一)治疗 目前对轮状病毒性胃肠炎尚无特效药物。主要根据急性腹泻的治疗原则采取对症治疗。如纠正脱水可口服补液盐(oralrehydrationsalts,ORS)。配方为氯化钠3.5g、碳酸氢钠2.5g、氯化钾1.5g、葡萄糖20g,加开水1000ml,分次服用。口服补液适用于轻、中度脱水,或重度脱水经静脉补液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