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球菌坏死是由β-溶血性链球菌(β-hemolyticstreptococcus)感染所致的、以皮肤片状坏死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急性化脓性疾病,故又称急性链球菌性皮肤坏死。β-溶血性链球菌具有极强的致病性,其在培养基中能产生溶血素,使菌落周围出现宽而透明的溶血环。侵袭人体可迅速破坏局部组织,向四周扩散。进入血液则可导致溶血...
(一)发病原因 链球菌坏死是β-溶血性链球菌侵袭皮肤组织所致的局部感染,好发于四肢有创伤者,亦有人无明显的外伤史。Meleney认为,本病是Schwaltzman过敏反应。 (二)发病机制 β-溶血性链球菌侵及皮肤,释放透明质酸酶,使皮肤细胞间质溶解,细菌在皮肤组织内迅速繁殖、扩散。皮肤小血管因感染而破坏、红细胞...
1.畏寒、发热感染初起病人即感畏寒、发热,脉细速和疲倦乏力等全身症状。 2.红肿、疼痛或感觉障碍感染局部的皮肤红肿,化脓灶与周围正常组织界限不清,局部疼痛。若皮肤内的感觉神经被破坏,亦可表现为皮肤感觉障碍。 3.血性分泌物2~4天后皮肤暗红,形成水疱,内含血性浆液和细菌,无恶臭脓液。 4.溃疡形成病灶部逐渐坏死、...
1.外周血象 (1)白细胞计数:升高,常>10×109/L。 (2)白细胞分类计数:白细胞计数升高常伴有中性粒细胞升高。 2.细菌学鉴定 (1)涂片镜检:取病灶分泌物涂片,经革兰氏染色后镜检,符合链球菌的形态特点。 (2)分泌物培养:取病灶分泌物接种于血平板上,分别做需氧及厌氧培养。有助于鉴别是β-型溶...
1.蜂窝织炎有明确的外伤史,或其他部位的皮肤感染史;感染发生在皮下、筋膜下、肌间隙或深部疏松结缔组织,较少形成水疱和坏死性焦痂,脓液有恶臭。 2.丹毒是β溶血性链球菌侵及淋巴管网所致的感染,局部皮肤有玫瑰色斑,伴近侧的淋巴结肿大,感染局部与正常组织界线较清楚,较少化脓。 3.梭菌性肌坏死有深部组织损伤的病史,致病菌...
1.败血症β-溶血性链球菌具有透明质酸酶、链激酶、链道酶和溶血素等多种毒素,吸收入血后可致全身严重的中毒症状,是致死的主要原因。 2.血管内溶血和肾小管坏死β-溶血性链球菌有两种溶血素:SIO,是含-SH基的蛋白质,能溶解红细胞,破坏白细胞和血小板;SLS,为小分子糖肽,可致肾小管坏死。
预防 应避免黏膜、皮肤软组织及上呼吸道感染,特别是局部创伤和术后应注意伤口的处理;宜及早发现感染灶,并选用适当抗生素治疗。 在月经期女性要避免使用高吸附能力的卫生棉条,要使用低吸附能力的卫生棉条,做到4-6小时更换一次,并尽可能使用卫生巾。在更换卫生棉条前后要洗手,卫生巾和卫生棉条要放在干燥的地方,不要放在阴凉潮湿...
治疗 1.大剂量抗生素手术实施前即应给予大剂量、有效抗生素。首选青霉素类,如青霉素G、氨苄西林;磺胺甲恶唑与甲基苄啶联合使用,对链球菌有良效。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万古霉素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2.切开引流早期即需手术,将皮肤潜行病变部分及皮下完全切开,清除坏死组织,必要时切开筋膜减压。伤口充分敞开,以大量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