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lliummarneffei,PM)是青霉菌中惟一的呈温度双相型的致病菌是一罕见的致病菌。本病可发生于健康者,但更多见于免疫缺陷或免疫功能抑制者,随着HIV感染者日见增多,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报道也逐年增加。本病可为局限型,但多呈播散型.,常累及肺、肝脏、皮肤、淋巴结等多组织和器官,故文献多...
(一)发病原因 PM是300多个青霉品种中的惟一的一种双相菌,即在25℃时为菌丝相,在37℃时为酵母型。前者在培养基中可形成红色素,后者没有。值得一提的是,二相之间转变的时间不一,从酵母相变为菌丝相较容易,只需要1~2天即长出帚状枝并产生红色色素,而后者转变为前者则需要3周以上,经过一个短棒状或畸形的过渡期,故不...
马内菲青霉病常隐匿发病,潜伏期难以估计,临床上本病分为病灶型与进行播散型: 1.病灶型原发病灶与真菌入侵门户有关。由于病原主要由呼吸道入侵,因此原发症状主要在肺,临床表现似肺结核,极易误诊。也可无症状或者有症状而被潜在疾病掩盖。 2.进行播散型临床表现复杂。主要累及肺、肝、肠、淋巴结、扁桃体、皮肤、骨、骨髓、肾...
真菌镜检:取痰、甲屑、脓、尿等标本,可见分隔的菌丝及小孢子。 真菌培养:沙保弱培养基25℃生长慢,表面呈绒毛样,灰色或粉红色,也可呈红色弥漫到整个培养基。镜下可见典型帚形枝,双轮生,散在,有2~7个梗基,其上有2~6瓶梗,较短而直,瓶身较膨大,梗颈短直,可见单瓶梗,直接从气中菌丝长出,其顶端有单链分生孢子。 如...
需与荚膜组织胞浆菌病鉴别。取病变组织进行培养鉴定,则可完全区别。肺部组织胞浆菌由于吸入带菌的尘埃,可以引起急性感染。95%的病例无症状,愈后只留下钙化点。少数可有轻度或中等度的症状,如干咳、胸痛,儿童可发热。严重病例可有消瘦、无力、盗汗和咯血,颇似结核。组织胞浆菌素皮肤试验和真菌培养阳性。胸片示肺部散在浸润、肺门淋...
并发脾脏PM感染。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lliummarneffeiPM)是青霉菌中惟一的呈温度双相型的致病菌是一罕见的致病菌。自1973年首例人自然感染该菌报道以来,共有126例病例报道该病好发于东南亚地区,其他地区发病者亦多有到该地区旅游史本病可发生于健康者,但更多见于免疫缺陷或免疫功能抑制者,随着HIV...
由于本病确切传播途径尚不清楚,因此尚待探讨有效预防措施,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者,到东南亚地区旅游时易患本病,因此这些人应避免到流行区旅游。该地区居民,或到过该地区的人,出现机会性感染,应考虑到PM感染可能,以尽早作出诊断和治疗。
(一)治疗 早期可应用两性霉素B,50mg加10ml蒸馏水摇匀,再加入5%右旋糖酐,使最后浓度低于0.1mg/ml,静脉滴注。先从小剂量开始,后逐渐加量,以减轻不良反应。注射局部常引起静脉炎 (二)预后 马内菲青霉病是可治之症,但由于发病隐匿,早期不为患者重视,极易误诊而延误治疗,致使病情危重而威胁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