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囊周围纤维瘤(perifollicular fibromas)呈常染色显性遗传,本病为毛发结缔组织的皮肤错构瘤性增生。
(一)发病原因 本病病因尚不明确,可能和环境因素、遗传因素、饮食因素以及孕期的情绪、营养等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二)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还不清楚。瘤内毳毛毛囊数目增加,多为毛胚和退化的毛乳头,由此伸出上皮细胞索并互相吻合,有些毛囊形态奇异,排列无序。
毛囊周围纤维瘤男女发病数相等,成人多见。肿瘤常为多发性,发生于头、颈、躯干及四肢,也可全身皮肤受累。肿瘤为肤色小丘疹,表面平坦或呈圆顶状。本病可与家族性直肠息肉有关,且大肠癌发病率增加。纤维毛囊瘤仅累及一个毛囊。根据临床表现,皮损特点,组织病理特征性即可诊断。
1、瘤内毳毛毛囊数目增加,多为毛胚和退化的毛乳头,由此伸出上皮细胞索并互相吻合,有些毛囊形态奇异,排列无序。 2、几乎所有的毛囊周围均有涡状结缔组织。同心圆性排列的纤维索形似洋葱,其间有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每个纤维毛囊单位和周围血管纤维瘤性成分间由明显裂隙分开,与毛发毛囊瘤所见的情形相似。
根据本病的临床特点,应和萎缩性毛周角化症相鉴别。萎缩性毛周角化症是一组遗传性缺陷病,主要表现为毛周角化继以萎缩。其包括3种类型:面部萎缩性毛周角化病、虫蚀状皮肤萎缩和脱发性毛周角化病。也可3型间重叠。根据病理学检查即可明确清楚。
本病属于呈常染色显性遗传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毛发结缔组织的皮肤错构瘤性增生,故本病属于良性的皮肤损害,除了局部压迫之外,并无其他并发症。由于汗腺以及皮脂腺的堵塞,故可因引起汗腺以及皮脂腺分泌受阻,在夏季可造成皮肤的剧烈瘙痒。
毛囊周围纤维瘤病因不明确,可能和环境因素、遗传因素、饮食因素以及孕期的情绪、营养等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故本病无法直接预防,应首先关注和改善那些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因素,例如戒烟、合理饮食、有规律锻炼和减少体重。适当锻炼,增强体质,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任何人只要遵守这些简单、合理的生活方式常识就能减少患病的机会。
(一)治疗 本病和染色体遗传有关,也可能和环境因素、遗传因素、饮食因素以及孕期的情绪、营养等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故无法针对病因进行治疗。且本病无严重的并发症,故治疗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通常采取的是局部手术,或者激光治疗也有一定的效果,但手术不尽者容易复发。 (二)预后 预后良好,但本病有一定的复发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