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鞘棘皮瘤(pilar sheath acanthoma)1978年Mehrengan和Browhstein首先报告。大多常见于成人颜面,特别是上唇部。类似外根鞘上皮。组织病理出现较大的不规则分支性囊腔而与扩张孔不同。手术切除治疗。
由于本病开始于曝光区,其发病与紫外线照射增加相一致因而认为本病系继发于长期日光损伤。此外化学致病物质如焦油,沥青、足叶草脂亦;可能与本病的发生有关在一些损害中发现HPV型25,因此亦有主张病毒感染者。其他亦有遗传因素与棘皮瘤的发生发展有关者。
皮损迅速增长,在3~8周内从1mm的斑疹或丘疹可发展到25mm大小半球形,圆屋顶形、皮肤色结节。结节表面可见平滑的火山口中央充以角栓。皮损光滑发亮与周围界限清楚,表面可见毛细血管走行。非典型角化棘皮瘤常见,有些类似脂溢性角化病或良性棘皮瘤,另一些则呈结节增殖性外观,火山口样凹陷。巨大角化棘皮瘤指直径大于2c...
组织病理:出现较大的不规则分支性囊腔而与扩张孔不同。在增生轻的部位,如扩张孔所见,多数肿瘤细胞分叶块团,从囊腔壁呈放射状侵入真皮和皮下组织。有些部位肿瘤细胞在周围呈栅状排列和含有不同数量的糖原,因而类似外根鞘上皮。见于成人颜面,特别是上唇部。表现为单个皮肤色结节,中央有孔样开口。结合组织病理特征即可诊断。
多发性角化棘皮瘤(multiplekeratoacanthoma)此划角化棘皮痛常称为FergusonSmith型多发性自愈性角化棘皮瘤,临床上和组织学上与孤立性皮损相同。皮损数目不等,通常为3~10个局限于某一部位本病好发于颜面、躯干和阴部。多见于青年男性。 另一型家族性泛发性角化棘皮瘤已被报告...
本病病因尚不明确,可能和环境因素、遗传因素、饮食因素以及孕期的情绪、营养等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目前认为和HPV25型也有一定的关系,故临床上课并发皮肤黏膜的破溃诱发感染,皮肤完整性被破坏,故可因患者抓挠诱发皮肤细菌感染或者真菌感染,通常继发于体质低下,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以及有灰指甲等真菌感染的患者,如...
本病病因尚不明确,可能和环境因素、遗传因素、饮食因素以及孕期的情绪、营养等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故无法针对病因直接预防本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间接预防本病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已经明确有HPV-25型的阳性,可进行抗病毒治疗,同时也可以减少感染并发症的发生,对于已经出现感染的患者,应尽早使用抗生素治疗...
本病虽可自愈,但不能预测其消退时间更重要的是本病与1级鳞癌即使活检后亦不易明确鉴别因此活检切除或刮除和电灼疗法直径小于2cm的损害,在大多数病例中是必要的。损害内直接注射氟尿嘧啶溶液和损害内注射甲氨蝶呤(25mg/ml)0.5~1ml或肌注甲氨蝶呤25mg/周有效。博莱霉素(bleomycin)1ml加等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