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当前位置:首页 >> 数据中心 >> 疾病库 >> 扭转痉挛
扭转痉挛
疾病概述
  扭转痉挛(torsionspasm)又称特发性扭转痉挛(idiopathictorsionspasm,ITS)、扭转性肌张力障碍(torsiondystonia)、原发性肌张力障碍(primarydystonia),临床以肌张力障碍及四肢、躯干以至全身剧烈不随意扭转为特征。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原发性多见。
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部分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患者是9号染色体长臂(9q34)DYT1基因突变所致。由于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造成的扭转痉挛,则基因位于常染色体14q。特发性扭转痉挛病因不明,多为散发,少数有家族遗传史。有许多研究表明,约85%的扭转痉挛患者存在较低外显率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基因,少部分人有新的突变。在一般人中...
主要症状
  扭转痉挛主要是躯干和四肢的不自主痉挛和扭转,但这种动作形状又是奇异和多变的。起病缓慢,往往先起于一脚或双脚,有痉挛性跖屈。一旦四肢受累,近端肌肉重于远端肌肉,颈肌受侵出现痉挛性斜颈。躯干肌及脊旁肌的受累则引起全身的扭转或作螺旋形运动是本病的特征性表现。运动时或精神紧张时扭转痉挛加重,安静或睡眠中扭转动作消失。肌张力...
疾病检查
  检查  血电解质、药物、微量元素及生化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及分类。  1.CT、MRI检查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或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SPECT),对鉴别诊断有意义。  2.基因分析  对确诊某些遗传性肌张力障碍疾病有重要意义。  诊断  扭转痉挛的诊断并不困难,因颈部、躯干四肢及骨盆等奇异的扭转运动为本...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下列疾病鉴别:  1.肝豆状核变性多发生在20~30岁,病程进展缓慢不一,继之出现肢体震颤,肌张力增高、构音困难。肝豆核变性肢体震颤多为意向性震颤,有时为粗大扑翼样。肌张力增高为逐渐加剧,起初多限一肢,以后扩散至四肢和躯干。若肌强直持续存在,可出现异常姿势。此类病人常伴有精神症状,角膜上有K-F环。  2....
并 发 症
  1.除原发性者(8~15岁多见)外,可因颅脑外伤、感染、一氧化碳中毒、药物(如氟哌啶醇)、肝豆状核变性等引起,偶亦见于血管病和脑瘤。有相应的病史、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所见。  2.部分患者可能有智能减退。因不自主运动而不能从事正常的活动,晚期病例可因骨骼畸形、肌肉挛缩而发生严重残废。
疾病预防
  扭转痉挛应该如何预防?有遗传背景的患者,预防显得更为重要,预防措施包括避免近亲结婚,推行遗传咨询,携带者基因检测及产前诊断和选择性人工流产等,防止患儿出生,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加强临床护理,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如何治疗
  (一)治疗  1.药物治疗扭转痉挛的药物治疗是对症性的,其目的是改善功能,减少异常运动,减少肌痉挛引起的疼痛。药物治疗的疗效也很难正确评价,原因如下:扭转痉挛为一种少见疾病很少有大宗治疗结果;缺乏双盲性对比分析;扭转痉挛自发性的短暂缓解影响药物疗效的评判。常用的药物包括:  (1)左旋多巴类:对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多...
0.283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