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当前位置:首页 >> 数据中心 >> 疾病库 >> 皮肤颌口虫病
皮肤颌口虫病
疾病概述
  皮肤颌口虫病(gnathostomiasiscutis)是一种少见的由有棘颌口虫属(gnathostoma)所感染的皮肤病。
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致病的颌口虫有两种,即有棘颌口虫及猪颌口虫,以前者为多见。棘颌口虫的成虫呈鲜红色,稍透亮,有光泽,雄虫长度为11~25mm,雌虫较长,为25~54mm,呈圆线状。头部呈半球形,表面有4~8圈小钩颈部狭窄,体前半部和近尾端有许多小皮棘。  人进食未烧熟含感染性第三期幼虫的淡水鱼、蛙、蛇鸡等肉...
主要症状
  临床表现轻重不同。可从无自觉症状到症状严重。在幼虫入侵1~2天,可出现发热、不适、厌食、恶心、呕吐、腹泻、腹痛、荨麻疹。幼虫在皮下移行,初发为约蚕豆大小、圆形非凹陷性硬结或斑块,呈淡红至鲜红色,触之较硬,颇似血管性水肿,随虫体的移行,损害呈匐行性条索状硬块。自觉灼痒或剧烈触痛,约经1~4周左右,肿块即可消退,遗留蚕...
疾病检查
  外周血液白细胞总数轻度增多,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常明显升高,蚴虫移行时可出现淋巴细胞浸润。组织病理学特点:皮下肿块组织活检病理检查为嗜酸性肉芽肿。皮下组织内可检见蚴虫,周围有多数嗜酸性粒细胞。  对无明显体表损害者可结合感染史,用免疫学方法作辅助诊断。采用本成虫或幼虫制备的抗原作皮试或血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阳性即可确诊。
鉴别诊断
   1.血管性水肿发生及消退均较本病迅速,损害多发于皮肤松软部位,不呈移动性条索状硬块,自觉瘙痒,不感剧痛。  2.曼氏裂头蚴病发病前患者有进食未煮熟的淡水虾蟹、鱼肉史,较常出现发热、皮疹,多有皮下游走性肿块,皮下结节活检可发现曼氏裂头蚴。  3.猪囊尾蚴病发病前有进食生蔬菜史较常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常以持续性头痛...
并 发 症
  1.偶有内脏(肺、脑、膀胱)及眼部受累者,严重者可并发出血和组织坏死,甚至导致死亡。  2.眼部病变引起虹膜炎、角膜炎、葡萄膜炎等眼症状,甚至失明。  3.耳部病变引起听力障碍。  4.消化系统病变引起厌食、恶心、呕吐、腹泻、右上腹隐痛或胀痛。  5.呼吸系统病变引起呼吸困难、咳嗽、胸闷、胸痛气促与咯血,可致胸腔积...
疾病预防
   皮肤颌口虫病是由于接触颌口虫导致,故重点在于避免接触被颌口虫污染的水源,以及避免使用被口虫病污染的食物。预防的重点是不吃生的或未煮熟的淡水鱼、海鲜,鳝、泥鳅、蛙等肉类,以及鸡猪肉类。不到疫区游泳等,饮用水必须烧开才可以喝,避免喝生水造成颌口虫感染。
如何治疗
  皮肤颌口虫病西医治疗方法  (一)治疗  手术摘除病灶内幼虫是主要治疗方法,同时配合药物治疗。如皮肤损害不深,可用二氧化碳激光治疗。阿苯哒唑成人剂量为400mg/次,2次/d,疗程7~14天。一般治疗一个疗程即可治愈。个别反复出现匐形疹、移行肿块可重复数疗程。  伊维菌素成人剂量为200~250μg/(kg?次),...
0.287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