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因免疫机制使血小板破坏增多的临床综合征,又称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最常见的一种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其特点为血小板寿命缩短,骨髓巨核细胞增多,血小板更新率加速。临床上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多见于儿童,慢性型好发于青年女性。本病不影响生育,因此合并妊娠者不少见,是产科严重并发症之...
(一)发病原因 急性型多发生于病毒感染或上呼吸道感染的恢复期,患者血清中有较高的抗病毒抗体,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PAIgG)明显增高。 慢性型发病前多无明显前驱感染史,目前认为发病是由于血小板结构抗原变化引起的自身抗体所致,80%~90%病例有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PAIgG、PAIgM、PA-C3。慢性型发生于...
1.急性型常见于儿童,占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病例的90%,男女发病率相近。起病前1~3周84%的病例有呼吸道感染或其他病毒感染史,因此秋冬季发病最多。起病急,可有发热、畏寒,突然发生广泛而严重的皮肤黏膜紫癜,甚至大片瘀斑或血肿。皮肤瘀点多为全身性,以下肢为多,分布均匀。黏膜出血多见于鼻、齿龈,口腔可有血疱。胃肠道及泌尿...
1.血小板计数急性型常
由于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很多,慢性ITP须与其他原因引起的慢性血小板减少相鉴别,如肿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Evans综合征等。后者一般有原发病或明显的致病因素,并有相应的临床和检验特点: 1.系统性红斑狼疮血小板减少系统性红斑狼疮常常伴发红细胞和白细胞减少,其中有14%~26%病例伴发血小...
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并发出血现象,ITP病发的可能性增大。急性型ITP起病急骤,可有发热、畏寒。机体突然出现广泛严重的皮肤瘀点瘀斑,甚至血尿、胃肠道出血和颅内出血。临床多为慢性型,约占80%,以反复鼻出血、皮肤瘀点、瘀斑多见。
本病无特殊预防措施早发现早诊断是本病防治的关键,平时应注意: 1、早睡早起,运动身体。睡眠不足会降低人体的免疫功能,亦易激动生火,招致外感内伤。 2、保持心境平和。春季忌怒,处事勿过于急躁,要时常保持心境平和。 3、戒烟、少喝酒及咖啡。吸烟最易损害呼吸道表面屏障,诱发疾病发作。烟酒及咖啡都会刺激神经兴奋,有些...
(一)治疗 1.急性ITP由于80%以上患者可自行恢复,故有人主张在急性感染后发病,出血轻微者可仔细观察。鉴于1%患儿可死于颅内出血,多数人推荐在血小板严重减少病例,于短期内给予泼尼松治疗,每天1~3mg/kg,可使血小板迅速上升。 2.慢性ITP慢性型患者常呈间歇性反复发作。各种感染可加重血小板破坏,使外周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