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当前位置:首页 >> 数据中心 >> 疾病库 >> 鼠咬热
鼠咬热
疾病概述
       鼠咬热(rat-bitefever,sodoku)系鼠类疾病,人被鼠咬而传染。  鼠咬热是小螺菌(Spirillumminus)或念珠状链杆菌(Streptobacillusmoniliform)所致的急性感染性疾病,鼠咬人后其他病原体引起的局部病灶和(或)发热性感染,则不包括在本条范围内。
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致病菌为小螺菌(spirillum minus)和念珠状链杆菌(streptobacilus moniliformis)。前者由啮齿类动物传染,如鼠、猫、松鼠、猪等等。实验用鼠也可引起感染。后者除由上述动物传染外,还可由污染的牛奶和食物传染。  (二)发病机制  致病菌为小螺菌(spirillum...
主要症状
  发热、皮疹和全身症状是二者共同的表现。  1.链杆菌型潜伏期短,一般为10天。先出现发热、寒战,2~4天后出现泛发性麻疹样皮疹,可累及掌跖。也可呈瘀斑。关节疼痛,可发生胸腔积液。心内膜炎、肺炎和败血性梗死也可发生。10%不经治疗的患者可死于本病。  2.小螺菌型潜伏期较长,约1~4周。突然发生高热、寒战。叮咬部位发...
疾病检查
      小螺菌型的确诊主要依据在各种检材(血液、伤口渗出液、淋巴结穿刺液、皮疹浆液等)的涂片或暗视野映光检查中找到病菌;也可用以上检材接种于小鼠、豚鼠的皮下或腹腔内,5-15d取血或腹腔液作上述检查,更易找到小螺菌。对念珠状链杆菌型患者,可取急性期血、脓、关节滑囊液作培养和小鼠腹腔内接种,以找寻病原菌;小鼠1-2d...
鉴别诊断
主要是鉴别小螺菌病例与链杆菌病例。此外,应与疟疾、慢性脑膜炎菌血症、野兔热、猫抓热、立克次体病及川崎病相鉴别。两种鼠咬热病例的鉴别诊断​小螺菌病例链杆菌病例潜伏期较长(1~4周)链杆菌病例较短(7~10天之内)出现,全身症状时咬伤处可见红肿、溃疡咬伤处不再出现病态发热多间歇性多持续性游走性、多发性关节炎较少见多见(约5...
并 发 症
         本病是由于小螺旋体感染导致,叮咬部位发炎,溃疡,可发生淋巴管炎。病原体可随血液循环感染其他组织器官,可有心内膜炎、肾炎、脑膜炎、肝炎等并发症。合并心内膜炎时可有心悸、心动过速、发热,听诊可闻及心脏杂音。合并肾炎可以腰痛、血尿、蛋白尿、高血压、水肿表现。合并脑膜炎可有头痛、呕吐、颈强等改变。合并肝炎可出...
疾病预防
  控制鼠密度,适时进行灭鼠。居室通道门加装25~30厘米的门槛或防鼠板,防止老鼠进入居室。防止被鼠或其他动物咬伤。与鼠有接触的实验工作人员应注意防护,戴手套。万一被咬伤除局部治疗外,应立即注射青霉素预防。每日成人120万U,儿童80万U,疗程3d。
如何治疗
  (一)治疗  叮咬后立即局部清洗伤口,用浓苯酚涂皮肤伤口继之以乙醇洗净中和,伤口用0.02%呋喃西林或0.2%雷氟奴尔(依沙吖啶或0.2%新霉素或0.1%~0.2%新洁尔灭抢救。  青霉素,每日成人量为120万-160万U,儿童为80万U,分2次肌注,疗程10-14d。小螺菌型可用较小剂量1次30万U的普鲁卡因青霉...
0.354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