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毛虫皮炎(euproctissimilisdermatitis)指因桑毛虫幼虫毒毛刺伤人体所引起的皮肤炎症反应。桑毛虫又名桑毒蛾,亦称刺毛虫,桑毛虫体有无数毒毛,毒毛中心为空心管道,中有毒液,毒毛脱落后随风飘扬,接触人体后即可发病。
(一)发病原因 桑毛虫体有无数毒毛,毒毛中心为空心管道,中有毒液,毒毛脱落后随风飘扬,接触人体后即可发病。 (二)发病机制 毒毛呈箭针形,中空,与虫体毒腺相通,内含激肽、酯酶和其他多肽物质。毒毛接触皮肤后刺进皮肤主要通过毛囊口,亦可通过光滑皮肤及黏膜,但其引起皮疹不一定要刺入皮肤,只要其头端与皮肤密切...
毒毛刺伤人体皮肤后,约数分钟至十余小时内,局部感剧烈刺痒,继而出现针头至黄豆大小的水肿性淡红色斑疹,约经数小时后发展为斑丘疹或丘疱疹,风团,其中以斑丘疹最多见,为多数散在,大小如绿豆至黄豆大,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色淡红或鲜红,水肿显著,其中央内常有一黑色或深红色如针头大小的刺吮点。少数亦可呈约如黄豆大小、水肿性红色丘疹,...
在流行地区根据发病季节和临床表现等特点一般不难诊断。若用透明胶纸在皮损处粘取,在显微镜下可发现毒毛。 本病要和刺蛾或苔蛾幼虫皮炎鉴别,后者症状较重,局部可灼痛,红肿起疱。用立体显微镜检查皮疹处,或透明胶纸反复黏取法,可从皮损处检出毒毛,从患者甲垢中亦可检出毒毛。
本病应该和荨麻疹相鉴别,桑毛虫皮炎,他也是桑毛虫毒素以及过敏原物质刺激造成的皮肤损伤。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是由于各种因素致使皮肤粘膜血管发生暂时性炎性充血与大量液体渗出而造成局部水肿性的损害,局部或全身性皮肤上突然成片出现红色肿块,发病迅速,消退亦可迅速,有剧痒。可能伴随有发烧、腹痛、腹泻或其他全身...
毒毛刺入皮肤后数小时(短者可10多分钟、长者12h)后局部皮肤剧痒,随即出现绿豆大至黄豆大鲜红色水肿性红斑或风团,中央可见一深红色或黑色似针尖小点,好似虫叮咬的吸吮点,少数可表现为丘疱疹及风团,皮疹数目可从几个或数百个,严重者可弥漫全身。多发生于颈、肩、上胸、背、上肢屈侧等露出部位,皮疹疏散分布。若暴露在...
采取各种消灭桑毛虫的措施,如诱杀越冬幼虫及成蛾,喷洒桑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可消灭桑毛虫90%以上,且不危害家蚕),保护毛虫的天敌(寄生蝉、寄生蝇等)。 个人防护主要为预防接触毒毛,在桑毛虫生活季节劳动时,尽量穿好防护衣帽,或穿厚的长袖衣、长裤,并扎紧袖口裤脚。戴风镜口罩。不要在有桑毛虫的树下乘凉或晒衣服、被...
治疗 局部治疗原则为去除毒毛,止痛,消炎,避免搔抓,可用中药膏药或胶布,透明胶纸更多粘贴患处,以黏去毒毛,然后外用各种消炎止痒剂,如樟脑、石炭酸炉甘石洗剂、鲜马齿苋捣敷或用鲜芦荟(龙舌草)沾雄黄散外擦等。瘙痒剧烈者可给抗组胺。亦可内服中药清热除湿汤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