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毒疮是疮疡发于下肢而黄水淋漓之病证。属急性者宜清热利湿,可内服萆粟渗湿汤或龙胆泻肝汤,外用黄柏或野菊、蒲公英煎汤等待冷湿敷,渗水减少后用三黄洗剂或青黛散敷贴。属慢性则养血祛风,可内服当归饮子或除湿胃苓汤,外用青黛膏加铜绿外搽;亦可用苦参汤药浴。相当于下肢湿疹。
中医认为本病的病因是由于风湿热客于肌肤郁结蕴滞所致。以发于小腿足踝等为多见。西医认为环境因素是湿毒疮患病率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环境包括群体环境与个体环境,人类的群体环境致病因素是指室外大范围的空气、水、土壤、放射源、大面积的致敏花粉植被、大面积的气传致敏菌源等。个体小环境是指个体的生活环境,由于人们的生活...
属急性者宜清热利湿,可内服萆粟渗湿汤或龙胆泻肝汤,外用黄柏或野菊、蒲公英煎汤等待冷湿敷,渗水减少后用三黄洗剂或青黛散敷贴。 属慢性则养血祛风,可内服当归饮子或除湿胃苓汤,外用青黛膏加铜绿外搽;亦可用苦参汤药浴。相当于下肢湿疹。
临床皮肤检查:患者的皮损形态长不规则,皮肤表面粗糙,可见膜片装的脱屑,破损的皮肤黏膜可有粗糙感,基底部有淡黄色液体渗出。 病理学检查:皮肤黏膜可见大量的淋巴细胞以及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伴有细菌感染的患者,还可见中性粒细胞浸润。 其他检查:血常规、过敏原检查、C-反应蛋白等。
本病应该和接触性皮炎、神经性皮炎以及下述两种疾病相鉴别。 1.脂溢性皮炎经过中可有湿疹样改变,但本病主要发生于头部、胸前、背部中央、腋窝、阴部等皮脂分泌较多的部位,常先自头部开始发病,向下蔓延,损害主要表现为黄红色或鲜红色斑,上覆有油腻性鳞屑或痂皮。 2.手足癣手足湿疹、汗疱疹易与混淆。前者常单侧起病,进展缓慢.可...
除了常见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皮肤感染外,比较少见的像是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疣、或是传染性斑块,有一些小朋友如果对食物或是环境中的某样东西过敏,有时也会加重湿毒疮的症状。对于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以及体质极度低下的患者,细菌感染可深入血液造成脓毒血症。
凡有形渗水,不渗水皮损均可称疮。如黄水疮,秃疮{黄癣},坐板疮[多发于臀部},日晒疮{日光性皮炎},冻疮,臁疮{下肢溃疡}等。都属于湿毒疮类。预防湿毒疮,需: 1.忌辛辣刺激高脂油腻饮食,清淡饮食。 2.注意局部皮肤清洁卫生。 3.应用消炎药物观察。
治疗:滋阴除湿润燥,忌口:腥发食品。 用了三付除湿中药,五天后来复诊,疮面干,疮口见小,又拿小量除湿清热自制药膏。回去抹上后,痒渐渐减轻,皮损见退。 二诊:又三付中药{按前方},身躯手背疮面长新肉。三诊:己基本全俞,又巩固三付药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