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当前位置:首页 >> 数据中心 >> 疾病库 >> 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
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
疾病概述
  1965年,伊势、太藤首先报道本病,怀疑它是角层下脓疱病的毛囊型。1970年,太藤提出新的命名,称之为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到1981年,日本已报道50例。
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本病病因不明。有人认为本病与皮脂溢出有关,也有人认为是一种细菌疹,但未能证实。Andrew认为本病可能是不典型的银屑病。  (二)发病机制  早期见毛根外鞘细胞内、细胞间水肿,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毛囊内形成脓肿,脓肿内含有多量上述细胞。
主要症状
      以男性为主。男女之比约为5∶1,发病年龄为16~61岁,20~30岁多见。皮疹好发于面部、胸背、上肢伸侧,为毛囊性红色丘疹,顶端常有脓疱,周围有1~2mm红晕。初起散在,以后逐渐群集,可形成红色斑片,中心部丘疹消退后有少量鳞屑及色素沉着,边缘又起新丘疹,并向周围扩大。皮损扩至一定程度即不再增大,边界清楚,可...
疾病检查
      白细胞中度增高,嗜酸粒细胞显著增高,可达0.46×109/L,一般波动于(0.02~0.26)×109/L之间。细菌培养无致病菌发现。  早期见毛根外鞘细胞内、细胞间水肿,嗜酸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毛囊内形成脓肿,脓肿内含有多量上述细胞。毛囊及血管周围也有嗜酸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浸润。毛...
鉴别诊断
根据本病的临床特点,应该与脓疱病、脓疱性银屑病、疱疹样脓疱病及体癣等相鉴别。1.脓疱病:属于高度传染性、细菌性的皮肤感染性疾病,好发于年龄较小的儿童,特别是婴儿。此病主要影响孩子的口、鼻部皮肤和婴儿的尿布区,有时也可在全身其他部位出现。细菌可通过伤口、昆虫叮咬或某种皮肤病,如特应性湿疹和疥疮等进入体内,引起脓疱病。2....
并 发 症
       本病属于皮肤的化脓性感染性疾病,且常因皮肤完整性被破坏,故可因患者抓挠诱发皮肤其他细菌感染或者真菌感染,通常继发于体质低下,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以及有灰指甲等真菌感染的患者,如并发细菌感染可有发热、皮肤肿胀、破溃及脓性分泌物流出等表现。严重病例可导致脓毒血症,故应引起临床医生的注意。
疾病预防
      1.在易于发生脓皮病的单位(如某些工厂、农机站、小学校等)中广泛进行有关防治化脓性皮肤病的宣传教育工作,定期进行预防检查,尽可能消灭一切发病因素。  2.注意皮肤卫生,加强身体锻炼,增进皮肤的抵抗力。  3.保持皮肤机能的完整性。对于皮肤病,尤其是瘙痒性皮肤病,应及时进行合理治疗。防治皮肤损伤,避免搔抓及皮...
如何治疗
       (1)全身治疗:对于皮损广泛,伴有发热或淋巴结炎者,可给予磺胺药或抗生素制剂。  (2)局部治疗:以杀菌、消炎、止痒、干燥为原则。疱壁未破者可外搽1%樟脑、10%硫黄炉甘石洗剂,每日数次。疱壁已破形成糜烂面或结痂者,可先以O.1%利凡诺溶液湿敷,敷后外用O.5%新霉素软膏或百多邦软膏、环丙沙星软膏等,亦可...
0.296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