疰夏是一种季节性病症,主要源于天气的暑热和体质的虚弱。古人预防疰夏一般也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立夏”开始,这一时段的习俗很多,比如上海人就有立夏之日吃茶叶蛋的风俗;第二阶段则从夏天开始,有关“夏至防疰夏”,各地都有一些“吃”的风俗,近人胡朴安在《仪征岁时记》中记载道:“夏至节,人家研豌豆粉,拦蔗霜为糕,馈送亲戚,杂...
疰夏是因为长期体虚者感受暑热之气所致。夏季,天暑下迫,地湿上蒸,体内湿热过重,脾胃、心肺一时无法适应、调整过来,大多是因植物神经紊乱引起的。夏季气候炎热,人们大量出汗,汗液带走了很多水及盐分,使身体的电解质失去平衡,所以就出现了浑身酸懒无力等症状。
常见证型有:①气阴两亏型疰夏。证见神疲倦怠,乏力嗜睡,眩晕多汗,心烦口渴,纳呆体瘦。舌胖有齿痕、苔薄、脉细弱。治宜清暑益气养阴,方用清暑益气汤加五味子、白芍等。②暑湿困脾型疰夏。证见神疲倦怠,乏力嗜睡、脘闷纳少,口淡恶心,便溏,苔腻,脉濡。治宜清暑化湿,方用藿朴夏苓汤合六一散。一般夏季过后,病情可自行改善,部...
卧立试验:平卧位计数1分钟脉搏,然后起立后再计1分钟脉搏。由卧位到立位脉搏增加10~20次为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由卧位到立位若减少10~20次为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 “疰夏”是一种内脏功能失调的综合征。包括循环系统功能、消化系统功能或性功能失调的症状,多由心理社会因素诱发人体部分生理功能暂时性失调,神经内分泌出...
疰夏是发生于我们江南地区夏天的一种常见病。患者表现为低热缠绵,精神委顿,食欲不振,口淡口甜,粘腻不爽,大便溏薄,小便短赤。有不少“发热待查”的病人,作过各项检查未见异常,无法做出明确诊断。但根据中医理论,这些症状常属于“疰夏”,依法施治,往往立见良效。
但六气皆根于内,致病因素只有在正气不足时才侵犯人体而致病,其发病机制不仅与气候及地理环境有密切关系,也与人的体质息息相关。临床常见疰夏多发于老弱幼小、气阴不足、脾胃虚弱之人,也有因疰夏每年必发戕伐元气而恶性循环者。 江南地区地势低洼,长夏之季暴热之后连朝淫雨,患病之人每每气阴不足,脾胃虚弱。脾胃为人体受感之器,脾...
日常生活,该怎样预防疰夏? 疰夏的治疗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在于预防,在于对一些生活习惯的调节。盛夏来临之际,针对气候因素给人体带来的影响,我们应采取针对性措施。 首先,要保证足够的休息。适当减轻工作压力,调整好心态,保持乐观的情绪,这些必要措施会保持机体良好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夏日避免出汗过多,出...
“疰夏”,病名中一个“夏”字标明了它是一种季节性疾病。俗谚所说“夏天不热,五谷不结”。热,本是夏之主气,然这个季节逢荫入梅,乍雨乍晴,湿热交蕴,蒸蒸而炽。物感其气则霉,人感其气病疰。故疰夏的发病,以芒种、夏至、小暑为高峰期,如遇到黄梅则要延续到大暑,立秋后症状会渐渐见退,秋分金风送爽,病即霍然。所以,疰夏又是一种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