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当前位置:首页 >> 数据中心 >> 疾病库 >> 登革出血热
登革出血热
疾病概述
  登革出血热是登革热的一种严重临床类型。起病类似典型登革热,发热2~5天后病情突然加重,发生多器官较大量的出血和休克,出现血液浓缩、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增多、肝大。多见于青少年患者,病死率较高。1950年在泰国首先发现登革出血热,以后在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及加勒比海地区相继发生本病流行。
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登革病毒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dae)中的黄病毒属(Flavivirus)。病粒呈哑铃状、棒状或球形,直径为40~50nm。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长约11kb,编码3个结构蛋白和7个非结构蛋白,基因组与核蛋白一起装配成二十面对称的病毒颗粒。其外部有一层由脂蛋白组成的包膜。包膜含有具型和...
主要症状
  潜伏期同登革热,临床上可分为单纯的登革出血热及较重的登革休克综合征两型。  1.登革出血热早期具有典型登革热的临床表现,常于病程的第2~5病日出现病情突然加重,表现为皮肤变冷,脉速,昏睡或烦躁,出汗,肝大,皮肤瘀点或瘀斑,束臂试验阳性,牙龈出血、鼻出血、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或胸腔、腹腔出血。  2.登革...
疾病检查
  (一)一般常规检查  1.血常规检查病后白细胞即减少,第4~5d降至低点(2×109/L),退热后1周恢复正常,分类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高。可见中毒颗粒及核左移。1/4~3/4病例血小板减少,最低可达13×109/L。  2.尿常规 可有少量蛋白、红细胞、白细胞,有时有管型。  3.周围血象 登革热患者的...
鉴别诊断
  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应与下列疾病作鉴别诊断:  1.钩端螺旋体病皮疹、皮肤瘀点较少见较常出现腓肠肌痛、眼结膜下出血,早期即有肾损害,尿中出现蛋白质、细胞和管型,外周血液白细胞增多。若延误诊治,重型病例后期常出现出血和多器官损害。血清钩端螺旋体凝集溶解试验阳性。  2.败血症多有原发性感染病灶外周血液白细胞增多...
并 发 症
  1.急性血管内溶血最为常见,发生率约为1%,多发生于红细胞内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lucose-6-phosphatasedehydrogenase,G6PD)缺陷的患者。主要表现为排酱油样小便、贫血、气促、心率加快,尿标本检查无或仅有少量红细胞而潜血试验呈强阳性。值得注意的是当发生急性血管内溶血时,血液中G6...
疾病预防
  登革出血热应该如何预防?  1.控制传染源在地方性流行区或可能流行地区要做好登革热疫情监测预报工作,早发现,早诊断,及时隔离与治疗患者,同时,对可疑病例应尽快进行特异性实验室检查,识别轻型患者,加强国境卫生检疫。  2.切断传播途径防蚊,灭蚊是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改善卫生环境,消灭伊蚊滋生地,清理积水,喷洒杀蚊剂消...
如何治疗
  (一)治疗  除实施登革热的支持及对症治疗外,尚需采取下列治疗措施。  1.一般治疗及支持治疗与登革热相同,要特别注意观察患者的尿量和大便情况,应保持2000ml/d左右的尿量,每天排大便1~2次,并且,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尿液是否出现呈浓茶样或酱油样改变,大便是否呈柏油样改变。  2.对症治疗  (1)纠正失水状态:...
0.259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