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当前位置:首页 >> 数据中心 >> 疾病库 >> 血管球瘤
血管球瘤
疾病概述
  血管球瘤(glomus tumor)可分单发性血管球瘤和多发性血管球瘤。常有显著触痛和自发性疼痛,但偶亦有无疼痛者。指趾部损害多见于女性,发生于其他部位者男性多见。
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病因不明,部分病例中,外伤可能是其诱因。  (二)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还不清楚。可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血管球是位于皮肤中的一种正常结构,是小动、静脉之间的短路,有丰富的神经末梢,是交感神经及感觉神经末梢。血管球在肢体末梢较多,尤其是在手掌侧、足跖侧及手指足趾甲下分布较多。正常的血管球大小约1mm,...
主要症状
  血管球瘤可分单发性血管球瘤和多发性血管球瘤。单发性血管球瘤较常见,呈淡紫或暗蓝色结节,直径数毫米,高分辨率磁共振显像有助于手术确定肿瘤范围。多发性血管球瘤少见,一般无触痛。  1.生长部位最常见为手指甲床,在身体其他任何部位也可发生。好发部位为甲下,但亦可发生于手指、臂部等处。指趾部损害多见于女性,发生于其他部位者...
疾病检查
  组织病理见许多血管腔衬以单层扁平内皮细胞,内皮细胞周围为数层或多层球细胞。球细胞为平滑肌细胞,Vimentin染色阳性。  病史较久的在X线片上有时可见到指骨上有肿瘤的压迹。高分辨率磁共振显像有助于手术确定肿瘤范围。活体组织病理检查(huotizuzhibinglijiancha)简称“活检”,是采取活体组织进行形...
鉴别诊断
  甲下血管球瘤应与骨疣、纤维瘤、黑色毒瘤等相鉴别,甲下以外部位应与神经纤维瘤和血管瘤相鉴别,鉴别要点为血管球瘤具有固定点疼痛及冷敏感性,病理检查可见大小一致的血管球细胞围绕血管壁排列。  多发性血管球瘤需与蓝橡皮奶头痣综合征(BRBNS)相鉴别。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常为先天性,而本病常起病于儿童期;BRBNS常累...
并 发 症
  多发性血管球瘤较少见,多在儿童期发病,表现为较大的蓝色柔软结节,损害广泛,也可局限,多无自觉症状,少数患者可同时有疼痛性和无痛性皮肤损害。严重者导致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自发性间歇性剧痛、难以忍受的触痛以及冷热刺激性疼痛,严重者导致局部血管阻塞,引起组织营养不良、继发感染甚至坏死。
疾病预防
      目前病因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外伤可能为其诱因,局部受到长期挤压、摩擦、温度变化等刺激也可能与其发生相关,多发性家族性血管球瘤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所以避免外伤,避免局部长期受压、以及环境温度的变化、局部的机械刺激等有一定的预防意义,同时可能和基因也有一定的相关性,本病目前没有直接的预防措施,及时的发现并及时的手...
如何治疗
  具有疼痛的血管球瘤一旦确诊,即应手术切除。彻底切除肿瘤是本病有效的治疗方法。甲下血管球瘤可在指神经阻滞麻醉下进行,根据肿瘤的位置,切除部分指甲,切开并牵开甲床,即可见位于甲床之下的圆形、包膜完整呈粉红色或紫红色、边缘清楚的小肿瘤。一般2周左右愈合。多发性血管球瘤不出现疼痛时可不作特殊处理。对于出现明显疼痛者,可用激...
0.281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