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病毒病即埃波拉出血热是由埃波拉病毒(ebola virus)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至今为止仅在非洲少数国家发生过数起暴发流行。该病死亡率很高,危害很大,故应引起我国医务人员的注意。
(一)发病原因 本病的病原体是埃博拉病毒,该病毒属于线状病毒科(filoviviradae),是一种负链RNA病毒,在电子显微镜下呈细丝状。该病毒是于1976年被发现,并以首次检测到该病毒的地点,非洲扎伊尔一条河的名称命名的。其毒粒含有7种结构蛋白,包括依赖RNA的RNA聚合酶、一个单一的大分子糖蛋白、两种核蛋白...
本病的潜伏期为2~21天,但多在7~14天。病人突然出现发热、寒战、头痛、肌痛、疲乏与食欲减退。随着疾病进展,出现呕吐、腹泻、排血样便。可有腹痛、胸痛、咽痛。发病数天后可出现斑丘疹样皮疹。病人出现凝血障碍,注射部位可出血不止,皮肤、胃肠道及其他内脏亦可出血。严重出血可导致休克及死亡。 本病的临床表现与其他病毒性出...
1.血常规检查早期白细胞轻度减少,以后回升至(0.9~1.2)×109/L。发生DIC后血小板减少。 2.尿常规检查早期可见蛋白尿。 3.血液生化检查血AST、与ALT升高,本病特征是AST显著高于ALT。淀粉酶升高,少数人血清白蛋白减少。 4.脑脊液检查一般正常。 5.病毒电镜检查从病人的血液、尿液、含汗...
本病根据流行病学的地区分布等特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的阳性结果进行诊断。在鉴别诊断中须与非洲出血性疾病如马尔堡病、裂谷热、拉沙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及黄热病等区别,同时也需要与流行性出血热相鉴别,后者是由于蜱虫叮咬传染,有典型的三痛、三红表现。主要依据病原学检测。
由于全身微循环有凝血表现,可消耗大量的凝血因子,造成凝血因子的缺乏而诱发DIC,皮肤、胃肠道可出血不止,可发生低血压、休克、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由于组织多发性局灶性坏死,可并发胰腺炎、睾丸炎、尿道炎、腮腺炎、舌炎、肺炎、唇裂、口腔溃疡等。
对病人进行就地严格的隔离,并采取上述各条防护措施,对控制本病蔓延是有效的。对曾经发生本病流行的地区进行人员进出方面严格的管制,对从疫区来的人员进行严格的检疫是必要的。 目前对本病尚无可供实际应用的主动免疫的措施。但有文献报告表明,用埃博拉病毒的DNA疫苗接种给猕猴,并以表达该病毒核心蛋白的腺病毒载体强化,然后以具...
(一)治疗 虽然体外实验和动物体内实验均表明,一些腺苷类似物对此病毒的复制有强的抑制作用,但目前对本病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因此对本病应采用全面对症、支持疗法。 1.严格的隔离对病人必须进行严格的隔离。隔离的方法称作“屏障技术”(barriertechnique)。其内容包括: (1)医护人员在检查治疗病人时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