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型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C)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即HCV)引起的一种以损害肝脏为主的传染性疾病。曾是输血后肝炎的主要病原体,由于其起病隐匿,转为慢性的几率高,易导致肝硬化和诱生肝细胞肝癌,故预后较差。在病毒性肝炎的构成比中低于15%。儿童中发病不高,可因母婴...
(一)发病原因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Cvirus,HCV)属于黄病毒科,基因组为单正链RNA,有包膜和核衣壳。主要有5个基因型,其分布有地域性,我国以Ⅱ型和Ⅲ型为主。HCV在细胞培养中增殖困难,黑猩猩是目前惟一理想的模型动物。加热100℃10min、紫外线、20%次氯酸和氯仿处理可灭活病毒。 (二)...
潜伏期2~26周,平均8周。常见下列临床类型和特点: 1.急性丙型肝炎多起病隐匿,症状较轻,常见乏力或活动耐力下降、厌食、腹部不适等。约25%出现黄疸,多呈轻度。肝脏轻到中度增大,脾大少见。ALT可表现为单相或多相型增高,后种类型预示肝损害严重或易发展成慢性型。病程约3~6个月或更长时间。有明显转慢性化倾向,约4...
病原学诊断: 1.HCVRNA(RT-PCR法)取血清或肝组织作定性或定量检测,在感染后1~2周内,血清中病毒基因即可被检出,能进行早期快速诊断,是评估抗病毒疗效的有效指标。 2.血清抗HCV(包括针对结构和非结构抗原的抗体)常检测抗HCVIgG,阳性表明已感染或正在感染HCV;其IgM型抗体可在IgG出现前、...
1.感染中毒性疾病由于小儿肝脏的生物转化功能尚不健全,对从体外进入的药物或其他有毒物质,或体内产生的代谢活性物质或终末产物缺乏足够的灭活减毒能力,所以容易发生肝损害和肝功能异常。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伤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钩端螺旋体病。中毒性肝炎、寄生虫病等常并发肝功能异常。因此是原发的肝病还是继发的肝损害乃是...
主要见于重型肝炎和慢性肝炎,可发展为肝炎肝硬化、肝细胞癌。 1.胆道感染 常与重型肝炎同时发生或见于慢性丙肝炎患儿,自觉症状不明显,较常见的表现为持续低热或中度发热。或黄疸持续不退,偶尔发现外周血白细胞增高,局部体征少见。主要通过十二指肠引流、胆汁检查及培养可确诊,超声波检查可辅助诊断。 2.溶血 急性肝炎早期...
严格献血员筛查和血制品管理以及医疗器材的消毒管理,可以减少经输血制品和医源性途径传播的HCV感染。目前尚无主动和被动免疫措施。 1.HCV的传播途径主要为经血液传播,献血员中HCV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之一。因此加强对献血员队伍的管理,加强对单采浆机构运送血细胞等血液成分过程的管理及质量控制,消除交叉感染的传染源。严...
(一)治疗 与其他病毒性肝炎相同,应强调整体综合治疗,如高维生素、高蛋白营养、易消化的饮食,适当休息,生活规律,精神愉快,忌用损害肝脏的药物等。 1.急性丙型肝炎淤胆型肝炎的治疗基本上同甲型肝炎。由于急性丙型肝炎易转为慢性,因此应考虑抗病毒治疗。 2.慢性丙型肝炎在综合治疗的过程中,必须重视清除肝炎病毒。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