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疔是指发生于外耳道的疖肿,以局限性红肿,突起如椒目为其特征相当于西医的外耳道疖。该疾病在中国最早在明代的医书《外科大成》有记载。其成因常与游泳、淋浴等时候水进入耳朵,或挖耳时损伤皮肤等有关。
耳疔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耳疔多因挖耳损伤耳道肌肤,或因污水入耳,或因脓耳之脓液浸渍,以致风热湿邪乘机侵袭,与气血相搏,结聚于耳道肌肤而形成耳疔。由于风热邪毒外袭,引动肝经火热,邪热搏结,循经上灼耳道,壅遏经脉,逆于肌肤,致耳道红肿疼痛。治疗上以解毒泄热,消肿止痛为主。
耳疔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耳部疼痛较剧烈,甚则张口、咀嚼及牵拉耳郭、压迫耳屏时疼痛剧烈。 耳疔严重时可波及耳后,以致耳后红肿,耳后沟变浅,甚则耳郭被推向外前方,因而与耳根毒相似;但耳根毒为脓耳变症,有脓耳病史及症状,X线乳突照片可协助诊断。 检查见外耳道有局限性红肿突起,如椒目或有脓头。
1.外耳道检查:是将额镜反光的焦点先投射到受检者的外耳道口处进行耳廓和外耳道检查,看外耳道是否有异物,损伤,细菌感染。 2.耳镜检查法:耳镜形如漏斗,口径大小不等,耳镜放在外耳道以便观察耳道各部及鼓膜之全貌。 3.外耳道检查:是将额镜反光的焦点先投射到受检者的外耳道口处进行耳廓和外耳道检查,看外耳道是否有异物,损伤...
耳疔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肝胆湿热上型 【证见】耳部灼热疼痛,张口、咀嚼或牵拉耳郭、压迫耳屏时疼痛加剧,检查外耳道见局限红肿,高突如半球样,顶部可见黄白色脓点,周围肌肤红赤,破后有少许脓血流出。全身可有发热,热度较高或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方...
形寒,发热,痛如锥刺、寒热头痛,全身不适,不思饮食,苔黄腻,脉弦数。还可并发出: 1.脑囊虫病:脑囊虫病是指猪绦虫的幼虫寄生于脑、脑膜、脑室内引起相应神经功能障碍的疾病。 2.垂体性矮小病:垂体性侏儒症系指青春期以前垂体前叶生长激素缺乏所致的生长发育障碍。
耳疔应该如何预防? 预防调护 1、保持外耳道清洁,如疔肿已溃,应经常清除脓液;睡眠时患耳向下,以利脓液排出,但注意局部不能受压。 2、多饮水,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3、注意耳部卫生,戒除挖耳习惯,避免污水入耳。游泳前可用涂有凡士林的棉球堵塞于外耳道口,以防污水入耳;如有水灌入,应外耳道口朝下,单足跳跃,...
耳疔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耳疔的外治法 1、用内服中药渣再煎,取汁热敷患侧耳前、耳后。 2、紫金锭或牛黄解毒丸用开水调成糊状,涂搽于外耳道红肿处;也可用鱼石脂软膏敷于外耳道患处。 3、耳前、后淋巴结肿大疼痛者,用紫金锭或牛黄解毒丸调水外搽。 4、耳疔成脓者,可切开排脓,或用针挑破脓头,排出脓血后敷黄连膏。 耳疔...